11月14日,《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以我校物理系为第一单位的科研成果:“Interfaces between hexagonal and cubic oxides and their structure alternatives”。我校物理系王惠琼教授和郑金成教授以及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的朱溢眉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第一作者为周华,系我校物理系2015届博士毕业生,该研究成果是其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课题及其延伸,由王惠琼和郑金成两位教授分别从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指导,依托于康俊勇教授领导的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其高效转换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吴力军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负责扫描透射电镜的表征工作。
现代多功能微电子器件的制备往往涉及多层薄膜材料的集成,其中,具有不同对称结构的材料的界面耦合通常对器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氧化锌 (ZnO) 为例,当ZnO中心对称性破坏后,由于衬底耦合平面取向的改变可使得器件性能得到改善,从而可成为优化器件设计的途径之一。该研究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在立方(001)-氧化镁(MgO)衬底上异质外延生长的六方氧化锌(ZnO)薄膜,并结合先进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001)ZnO /(001)MgO和(100)ZnO /(001)MgO两种主要的界面模型以及界面的形成机制,同时,详细阐述了极性和非极性六方ZnO薄膜在同一立方体基底上进行调控制备的生长条件。该项科研成果对不同对称结构的功能材料的界面集成具有指导意义,并且通过可控生长的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拓展ZnO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的应用领域。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海资讯红足校长基金和美国能源部基金的支持。论文链接网址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655-5